教育科研
首页/教育科研

论古代诗歌鉴赏的渐进性

时间:2011-05-06  
 

论古代诗歌鉴赏的渐进性

 

 

一、古代诗歌教学的困惑

就诗歌的本质而言,是“有感而发”,“发”是诗歌的灵魂。诗人借诗歌抒发心志和情怀,形象、语言、手法是实现这种目的的过程方法。我们鉴赏古代诗歌,就是一个逆创作的过程,多数情况下,从形象、语言、手法(技巧)等方面去还原诗歌的表情达意的本来。

高考考纲明确地提出了“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、语言、手法(技巧)”“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”的要求。但无论是从平时教学来看,还是从高考来看,诗歌鉴赏无疑是难点。湖北5年高考该题统计数据表明,学生的该题得分率极低。许多教师在诗歌教学上下了工夫,但那只是题海战,即便进行了单项分类再综合的训练,效果也不尽人意。

笔者很早就关注此事,进行过认真深入的探究,摸索到了一点方法,积累了些许经验,并将这些方法经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现将具体内容表述如下,供大家借鉴,恳请提出宝贵意见。

二、古代诗歌鉴赏的渐进性初探

学生在该题上得不了高分与下列因素有关

1、许多教师的诗歌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理念,缺乏渐进教学过程。许多学生到高三才系统的接触诗歌鉴赏。他们儿时所建构的“诗歌平台”完全被废。

2、教师一开始就将“高考标准”套在学生的脖子上,窒息了学生,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。

3、教师多只注重阅读方法、解读方法的训练,而忽略了解读古诗的过程。学生总是找不到“迷宫”的入口。

笔者认为,诗歌教学必须遵从有序性和渐进性的原则。如果这样去做,以上几个问题便会得到很好地解决。

(一)遵从由易到难、由认知到鉴赏的原则

遵从由易到难的原则,就是说,开始应让学生接触通俗易懂的诗词,再逐渐阅读较难理解的诗词。

不论是普通高中的学生,还是重点高中的学生,他们都惧怕读诗赏诗。究其原因,除赏诗较难外,更重要的是各种暗示的影响。这种暗示既指教师讲述或表明赏诗的难度的行为,又指考试结果。要消除这种现象,只有遵从由易到难的原则。就作者年代看,由易到难的排列顺序是《诗经》(直抒胸臆的诗歌)、唐代诗歌、汉魏晋诗歌、明清诗歌、宋词。就表达方式看,顺序是直抒胸臆诗、间接抒情诗。就思想内容看,顺序是生活杂感类、思乡怀人类、忧国伤时类、离愁别绪类、建功报国类。

遵从由认知到鉴赏的原则,就是指让学生由认知到解读到鉴赏的渐进读诗过程。

学生从很小就接触到了古代诗歌,特别是唐诗。但那纯粹是死记硬背,很少体味诗歌的“韵味”。“原始的起点”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“桥”。中学教师,特别是高中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“桥”。

第一阶段,认知阶段。教师要让学生重拾儿时记忆,选取学生最为熟悉的唐诗,让其慢慢体会诗歌音韵美,诗歌的意境美,诗歌的语言美,诗歌的思想情感美。每周让学生读一首诗,并让其说说对诗歌的理解。

第二阶段,解读阶段。每三至五周训练一类诗歌,可分成写景抒情类、送别类、羁旅类、思乡怀人类、咏物类、山水田园类、边塞类、咏史类等等。每三至五周作一个小结,也让学生作一个阶段性小结。

第三阶段,鉴赏阶段。以学期学年为单位时间,引导学生从意境、形象、语言、手法、情感五方面逐步认知诗歌,理解诗歌,鉴赏诗歌。从而完成从认知到鉴赏的行进过程。这个“桥”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,教师起到主导作用,选材(诗歌)设题(思考题)需要教师精心谋划。

现在以《静夜思》为例,解说这个由认知到鉴赏的过程

(1)认知阶段 设题:①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?什么时间?②写的是什么事情?

(2)解读阶段 设题:加入自己的想象后,能描述一下诗歌中的情景吗?

(3)鉴赏阶段A设题:①诗歌写了那些景?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

(4)鉴赏阶段B设题:本诗歌是如何写景抒情的?

“千家灌禾稻,满目江南田”,学生长期读诗歌,鉴赏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,这种“滴水穿石”的方法,到高三阶段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。

(二)遵从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

这个原则有两个意思:

其一,指教师指导学生具体阅读某诗歌时,所采取的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方法(在后文中有专门的表述)。

其二,指教师在指导学生从认知到鉴赏的读诗过程中,先给学生以整体框架,再给学生以细致的构建。现在具体说说做法。

在诗歌阅读的认知阶段,教师要让学生用“囫囵吞枣”的方式读诗赏诗,即可用“好读书不求甚解”的方式读。等到学生积累到一定量后,教师要及时为其构建鉴赏诗歌的整体框架。这个框架下含五大内容:思想内容和情感、抒情方式、语言特色、表达技巧、风格流派。

在诗歌阅读的解读阶段,教师可把诗歌分类,有侧重点的指导学生阅读,如前面提过的写景抒情类、送别类、羁旅类、思乡怀人类、咏物类、山水田园类、边塞类、咏史类等等。

在诗歌阅读的鉴赏阶段,教师就要在大框架下,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有代表性的诗词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。

这个过程好比盖房子,先搭的框架再添的是墙体与装饰。许多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理解鉴赏某一单项,往往使学生鉴赏答题时思维狭隘,顾此失彼,缺乏一个全局观,答得失真,答得片面。

构建诗歌鉴赏大框架,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诗歌,举例如下

1、思想内容情感。宜选取情感浓烈的诗词,如陆游《示儿》、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、杜甫《春望》、稼轩词。

诗歌的形象。宜选取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、物象、景象,如崔颢《长干曲》(少女),李白《从军行》(军人),柳宗元《江雪》(钓叟),李白《静夜思》(月),李叔同《送别》(长亭),崔涂《孤雁》,陈与义《马诗》,杜甫《春夜喜雨》(春夜雨景),马致远《天净沙秋思》(阴冷灰暗秋郊夕阳图),王维《鹿柴》(宁静幽深的境界)。

诗歌的语言。宜选取这样两类诗词,一类是“炼字”篇,如王安石的《泊船瓜洲》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,贾岛的《题李凝幽居》“僧敲月下门”;二类是选取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作品,如王维诗、陶渊明诗、杜甫诗、王昌龄诗、苏轼辛弃疾词。

4、表达技巧。宜分别从表达方式、表达技巧、修辞手法等角度选诗词

A表达方式角度。如:李白《送孟浩然之广陵》(写景抒情),刘长卿《逢雪芙蓉山照顾人》(白描),王维《鸟鸣涧》(写景)。

B表达技巧角度。如:戴叔伦《兰溪棹歌》(动静结合),王昌龄《送魏二》(虚实相生),王冕《墨梅》(托物言志),王维《鸟鸣涧》(烘托),张继《枫桥夜泊》(对照),高适《除夜》(反客为主)。

C修辞手法角度。如:赵师秀《约客》(对偶对比),戴叔伦《兰溪棹歌》(渲染),刘颁《新晴》(拟人),杜牧《春行》(比喻)。

5、风格流派。宜选取有浓厚个性特征的诗词,如李白诗、杜甫诗、东坡词。

(三)遵从由表及里的原则

由表及里的原则是指具体阅读鉴赏某诗时,采取的先理解作者、背景、标题,再深入读诗的方法。

鉴赏古诗,要让学生获取所有信息,这样才能准确深入的鉴赏。其步骤如下

识“表”。是指对除诗歌内容本身外的其他信息的了解。鉴赏古诗的“表”,具体说就是“五读”,即读作者、读背景、读诗题、读注释、读要求。读作者读背景可以了解作家风格、表达的情感,读诗题可以了解诗的类别和主旨,读注释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具体内容,读要求,可以让学生有侧重点的思考并回答问题。

识“里”。是指对诗歌具体内容的理解。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去解读诗词。

第一步,了解诗词所写的内容,试图还原其意境,这是读者再创作的过程。如果是写景抒情诗,完全可以让学生改写成写景叙事的现代文。第二步,辨析主旨。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,重点理解分析主要词句,提炼诗词的主旨情感。第三步,分析鉴赏。结合命题要求,认真分析答题思路,答题要点,然后将其形成表述文字。

下面以鉴赏许浑《谢亭送别》解说这个过程。

阅读下面唐诗,然后回答问题。

谢亭送别

许浑

劳歌一曲解行舟,红叶青山水急流。

日暮酒醒人已远,满天风雨下西楼。

 

注释①谢亭:又叫谢公亭,在宣城北面,南齐诗人谢朓所建。②劳歌:本指劳劳亭(地名)送客时唱的歌,后成为送别歌的代称。③西楼:指谢亭。

(1)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,请简要分析。

(2)本诗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?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。

教师指导鉴赏的步骤如下:

第一步,识“表”。就是“五读”,读题目可知该诗为送别诗,读作者(无效信息),读诗文、注释可知送别的情景,读题目要求可知思考的内容和方向。

第二步,识“里”。这个步骤又可分为三步,

1、还原诗句意境。就是在读诗的基础上,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,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歌所写的情景。

参考一曲送别的歌谣唱过之后,系挂行舟的缆绳就解开了,只见青山红叶夹岸的江水奔流湍急。暮色四合的时候,酲醉醒来,人已远去。满天风雨,独自下西楼。

2、辨析内容主旨。本诗写了两个场景:在青山四合红叶满天水流急的背景下,唱着劳歌送行;日暮时分酒醒人去后,只剩下满天风雨。据此可以得出思想主旨。

3、分析鉴赏。从“送别”“行舟”“劳歌”“人已远”“满天风雨”可感知到诗人的孤寂、凄凉的心境。“红叶青山水流急”是很美的景,但已无心欣赏,反衬离别之恨,“漫天风雨下西楼”是哀情,衬托离别之后的凄苦孤寂之情。

4、精心答题。在前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,归纳答题。

 

参考文献:

1、《高中语文备考工程》

2、曾耀农、李冬璟《意象重构通感鉴赏》

3、《略谈高中古典诗歌审美鉴赏教学的五个层次》